在南方地区车行路上突遇大雨,许多司机会打开“双闪”。这种操作习惯是会传递的,后车看到也会亮起“双闪”,进而整条道路上的车辆都是开着“双闪”行驶。大雨天不用“雾灯”可以理解。在北方地区驾车,遇到大雾天总该用“雾灯”吧?但答案也是否定的,司机第一时间想起还是“双闪”而非“雾灯”。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在江苏盐城先后三次驱车遇到大雾,其中,有一次,由于大雾天气高速公路实施管制,记者被拦在高速路收费口外。在等待期间,就“大雾天用双闪,而不是雾灯”这一现象,记者进行了一次现场采访,得到答复:在警示效果上,双闪比雾灯更强。事实是否如此,记者专门进行了测试。
【法规】 雾雪天应使用雾灯
测试之前,记者专门去查阅《道路交通安全法》。原文是这么表述的:能见度高于50米,而小于200米时,必须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宽灯和尾灯。敲黑板,划重点。必须开启的灯源中,“雾灯”被放在第一位,“双闪”则不在列。是不是有点意外?至于能见度高于200米,那就不需要开启雾灯;而当能见度低于50米,开了雾灯也没有用,因为高速会进行管制,禁止车辆通行。
司机几乎都首选“双闪”
开双闪而不是开雾灯,关键一点,雾灯开启的操作相对繁琐,而启动“双闪”灯只需要轻轻一按,高下立判。常见的雾灯开关一般有三种:拨杆式开关、旋钮式开关、按键式开关。它们都被设置在方向盘的左侧,或设置在中控台左侧出风口的下方。
记者在小范围调查中获悉,有超过40%的司机不知道如何开启雾灯,尽管这辆车是自购的。剩下60%的人也并不熟悉开雾灯,需要在车辆静止时,“摸索”一番,才能顺利地开启雾灯。这也就不难理解,行驶中,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开启“双闪”,因为高速驾车时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开雾灯。而当车辆抵达目的地,车门一锁离车而去,也忘记研究学习。当然这是不对的,应该改正。
实际雾灯警示效果更强
高级汽车维修培训师袁先生告诉记者,雾灯配备55W灯泡,发射的光源没有方向性,从各个角度看,效果均是一样,辨识度高、穿透力强。而“双闪”是一种应急灯,一般是车辆遇到故障,靠边停放时启用。开启“双闪”时,转向灯就不能使用,反而会增加行车的风险系数。
在大雾天气中,在一个封闭的场地中,在确保安全前提下,记者特地让同行的两辆车并行,一辆开启雾灯,另外一辆开启双闪。很明显,“雾灯”的警示效果更好,紧随在其后的车辆,能够在更远的距离、不同的角度看到车辆。相比之下,开启“双闪”的车辆“被看见”的概率要低许多,后车就算看到,也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因为不知道前车会继续直行,还是左转、右转。
和记者同时参与测试的还有三名志愿者,从现场判断,他们一致认为,“雾灯”的强度、穿透力、警示效果要优于“双闪”,更加适合极端天气,不仅仅只是大雾天气,还包括大雨和大雪等极端天气。
从原理上解释:空气中,悬浮着各种微小水滴、悬浮颗粒等,平行光线在穿过空气时,衍射出一条明亮光柱的现象,也就是“丁达尔效应”。天气好的时候,“丁达尔效应”微乎其微,根本看不见。极端天气下,就完全不一样,平行光越强,丁达尔效应就越明显。这也就不难解释,极端天气不能使用远光灯,也不能使用双闪,而应该选择近光灯和雾灯。
【测试小结】
提醒大家,下一次遇到极端天气,就别跟随前车打开“双闪”,更为准确的做法是打开雾灯、近光灯和尾灯。难以教导前车如何正确使用灯光,但自己要做到最好。注意,行驶过程中,让别人看到你的车,和你看见别人的车同样重要。
强调一点:能够准确使用雾灯,并非拿到“为所欲为”的通行证,不能潇洒地在车流中进行穿梭。极端天气下,要将车速降低下来,不轻易变道。《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雾灯使用的规定中,“行驶速度”是作为关键的因素出现的。比如:能见度在50~100m 时,要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宽灯和尾灯,时速不得超过40km/h,与前车的间距在50m以上。注意,是40km/h,不是120km/h。
【相关链接】
雾灯易脱落应定期检查
在雾灯使用过程当中,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司机准确操作,但雾灯没有亮起,而司机又以为已经亮起。要避免此情况,在做保养时要对雾灯给予适当的关注。此外,使用过程中,雾灯会产生高温,对配合精度、材料耐热性能、材料阻燃性有较高的要求,不仅如此,使用过程中,雾灯灯泡容易脱落。
雾灯总成的防松性能(灯泡拉脱力)是雾灯安全性能很关键的一点,其主要取决于雾灯灯壳结构。检修和更换雾灯一定要在4S店或在专业修理厂进行,才能确保灯泡安装到位,拉脱力不会降低。
不建议加装雾灯,因为非原厂灯泡卡扣或非原厂灯壳卡扣配合精度差,尺寸或形状不匹配,容易引起灯泡偏移或松脱。有人会说,不用那么紧张,灯泡脱落了再装上就好了嘛。事实是,卤素灯泡在点亮一段时间后温度会急速升高,脱落后可以轻易点燃周边的塑料件,导致汽车自燃。
既然雾灯能提升极端天气下的行驶安全性,那为什么很多车型只有后雾灯,而没有前雾灯?根据国标GB4785规定:车辆必须安装后雾灯,但并不强制要求安装前雾灯,一些相对低端车型不装配是出于成本考虑的。(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