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车市由增量竞争阶段过渡到存量竞争的新常态,但吉利汽车依然走的较为稳健,尤其是在2018年财报公布后,吉利汽车凭借着全年销量超150万台,同比增幅达20%,全年收益超千亿、净利润达125.5亿的亮眼成绩进一步引发了行业关注。
不过,尽管销量不错,业绩长虹,但最近一则“安聪慧清仓,4月吉利高管集体抛售”吉利股票的消息却不胫而走,对于一家车企高管来说,手握自家股票很正常,通常来说,车企稳步向上发展,股票自然是水涨船高,高管获得相应的效益会不断增大。
但是,最近吉利高管集体抛售股票,注意我的用词,是集体,并不是单个人,如果是人事调动,组织结构调整,某个人进行股票抛售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是集体性抛售,就有点让人深思了,更何况这还不是天使投资人、合作伙伴进行抛售,而且车企集团内部高管抛售。
我们先梳理一下股票抛售信息,来自公开信息显示:
4月16日,吉利汽车总裁安聪慧以每股16.53港元减持1070万股,套现1.77亿港元。
4月17日,安聪慧又以每股17.5港元减持547.2万吉利汽车股票,经过这一次减持,安聪慧占已发行的有投票权股份百分比为0%。不仅如此,吉利汽车另外三位执行董事纷纷减持股票,杨健、李东辉和桂生悦分别减持847.5万股、137.6万股、300万股。
4月23日,执行董事桂生悦以每股17.8港元减持80万股票,洪少伦减持27万股。
以上便是吉利汽车总裁安聪慧,以及四位执行董事杨健、李东辉、桂生悦和洪少伦等高层管理的详细减持信息,此外还有浙江吉利控股也对吉利汽车进行减股。
而在减持之后,吉利股票也出现了下滑,截止本周五(4月26日)收盘,吉利汽车报收16.04元,同几位高管减持时相比,有一定程度下跌。
为何吉利高管对股票进行集体抛售会引起市场如此大的反响?
作为一家集团高管,对自家的企业发展应该是有极大的自信心,而这种集中抛售股票的状态,很容易让人向不好的方向去联想,历史上有很多这种相似的事件,一般多见于企业发展见顶之时,高管提前进行抛售股票套现,最后急流勇退或者高抛低吸,这种事情虽然司空见惯,但对于发展势头正猛的自主一哥吉利汽车而言未来仍有加到进步空间,此时高管集体减持,还是比较敏感,因而这也是大家很关注吉利高管抛售股票的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世界著名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大摩)也在4月发表了技术意见报告,给予吉利汽车(00175)“减持”投资评级及目标价8港元,此按现金流折现率作估值。该行认为吉利在未来30天股价将会下跌,预计发生此概率介乎70至80%。
而且摩根士丹利还进一步表示“据其通过渠道了解,吉利汽车库存水平持续上升,预计公司4月批发销售按年下滑8至10%、零售销售按年跌12至15%。”如果按照大摩的估算,那么吉利汽车的股价未来或仍有50%的下跌空间。而在大摩发布相关报告后,吉利汽车股价应声下滑,跌幅曾一度达10%以上。
数据显示,吉利汽车一季度共计卖出新车36.65万台,相比去年同期下滑5%,虽然36.65万销量占比达2019年目标销量的24%,属于达标状态,但是下滑5%是不争的事实,针对5%的下滑,吉利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去年春节影响比较大,导致2月份下滑24%,如果单纯从1月、3月来看,其实是上涨了2%、3%的。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市场对于吉利的股价未来表现看法并不统一,比如野村证券在近期的一份研报中依然维持吉利汽车的“买入”评级,将公司2019-2020年每股盈利预测上调1%。
通过梳理上面的整个脉络不难发现,4月8日,吉利发出一季度销量报告,其一季度累计销售新车约36.65万辆,同比下滑5%;4月10日摩根士丹利认吉利汽车的“库存上升”,将其列入“减持”评级企业;4月16日、17日、23日,吉利汽车集团高管进行股票抛售,看起来一切都没有错,但又让觉得总有什么不对。
此外,面对减持质疑,吉利方面则表示,上述减持是因为约10年前的部分高管期权到期,与实际经营无关。也就算时说吉利汽车总裁安聪慧的减持是期权到期行权的个人行为,和吉利经营方面并没有关系。
当然,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资本市场的起伏和销量的涨跌其实也很正常,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直属于增长状态,如今的车界巨头大众、丰田不都是经历过低迷期,再后来反弹回升。吉利汽车一季度的销量下滑、库存上升、高管抛售或许只是巧合,从基本面上看,吉利在未来仍具备一定增长潜力。当然,吉利未来到底如何仍需市场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