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家长们虽然热盼“神兽归笼”,但对于如何护航孩子“上学路”的担心却丝毫未减。
近日,一则“7座车塞了25名学生”的消息,再一次将校车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记者了解到,在广西、内蒙古、贵州等地区的城郊和农村学校附近“黑校车”泛滥,且超载现象严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事故频发 校车竟成了“祸车”
近年来,校车安全话题一直热度不减,频发的校车事故令人触目惊心,车辆不达标、超员等问题依然严重。
2011年11月,甘肃庆阳一辆运送学生的校车与重型自卸车发生正面碰撞,造成22人死亡、17人重伤,肇事车辆是核载9人的小型普通客车,事发当天却乘载了50多名学生,属于严重超员。
2012年12月,江西贵溪一辆接送学生的面包车发生落水事故,导致11人死亡、4人受伤,涉事车辆核定载客7人,经改装后超员运营。
2014年11月,山东蓬莱发生一起重大校车安全事故,造成12人遇难、3人受伤。经核查,肇事司机并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证,而校车也只是普通的面包车。
2018年3月,山东日照一辆超员“黑校车”与货车相撞,造成1人死亡、12人轻伤。经核查,该幼儿园在未办理相关校车手续的情况下,擅自违规改装车辆,并超员运营。
2020年9月,河南许昌一辆用于接送幼儿园学生的面包车与一辆大货车相撞,造成4人死亡、9人受伤。
“校车伤亡的悲剧已上演过很多次,追究校车事故责任,惩罚责任人当然是必要程序,但仅仅止步于此,并不能扭转校车事故频发的局面。最重要的是找出导致校车事故发生的根源,制定完整的应对措施,以避免悲剧再次重演。”某客车企业负责人坦言。
♦制定严格标准 保障校车安全
保障学生通勤安全是关系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大事,而校车作为接送学生的重要交通工具,承载着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因此,每到开学之际,“校车大体检”已成为各地的“常规操作”。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校车安全,并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标准。早在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就批准发布了《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和《专用校车学生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根据《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要求,校车按用途分为幼儿园校车、小学生校车和中小学生校车,不同校车的各项技术指标、技术要求均不相同。另外,专用校车的外观更醒目,车身配备反光条、无盲区大视野后视镜;在配置方面,校车使用材料、装配质量也会比普通客车更好。
“我国校车标准主要参照和借鉴美国校车标准以及欧洲客车标准,对校车质量、载客量、安全配置等方面有着严格规定,为校车安全保驾护航。”全国公共交通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王健告诉记者。
可见,虽然我国专用校车起步较晚,但从硬件上已经能够保证校车行驶的安全。从目前国内主流客车企业的生产水平来看,我国汽车企业确实已经有能力造出符合标准要求、安全可靠的专用校车,客车企业也不断对校车产品进行技术升级。2020年北京客车展上,福田欧辉推出新一代国六校车系列产品,应对专用校车市场技术标准升级及市场新需求。近日,中通客车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款空气悬架校车,极大提升了整车运行舒适性。
♦供需失衡滋生“黑校车”
尽管我国早已制定了校车标准,车企也有能力生产达标的专用校车,但校车安全事故依然有增无减。记者发现,不少校车事故中接送学生的车辆和行业定义的校车有着本质区别,也就是所谓的“黑校车”。
业内人士认为,“黑校车”滋生是因学生乘车需求激增,供给端的短板加重了“黑校车”的盛行。“一方面校车发展限制性条件非常多,正规校车不切合偏远山区实际,校车线路难以覆盖。另一方面,从经济层面而言,校车由校方或运营方自负盈亏,缺少国家政策补贴支持,再加上空驶率太高,很难产生利润,无法支持购置校车和运营维护,所以滋生了所谓的‘黑校车’。”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此外,在校车管理制度上,权责还不够清晰,校车多头化管理、责任淡化等问题,使得各方推动校车发展的积极性并不高,能够运营的校车非常有限。”该业内人士补充道。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无疑为校车市场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通知》提出,为确保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在校车安全方面,各地要规范发展专用校车,坚决清理不符合国家校车标准但仍作为校车使用的载客汽车,明确退出期限,彻底淘汰在用的非专用校车。
“《通知》的发布,有利于专用校车的推广与发展,对校车销量的提升也能起到一定的助力。”海格客车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过,护航孩子“上学路”,车辆只是其中一环,学生出行安全,既在“车上”,也在“车外”。“校车安全应综合考量,它不仅包括车辆本身,从交通运输层面来看,校车只是安全运送学生的一个环节,所以不能仅从车辆的角度来讨论校车安全,机动车驾驶员管理、基层监管等各个环节,都应为校车架起安全护栏。”王健说道。
♦护航“上学路” 推广安全校车任重道远
社会对于“安全上学路”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正规校车的销量却呈下滑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9年,5米以上校车销量逐年下滑;2020年,我国校车累计销售8017辆(含5米及以上),同比下降30.25%,再创历史新低。
“2012年,在《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等一系列法规和标准的推动下,各地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配套政策,正规校车开始进入幼儿园和中小学,我国校车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那么,从短暂爆发到陷入低迷,校车市场需求就真的“饱和”了?
事实上,校车解决了学生家长的燃眉之急,尤其是在一些路况差、居住分散的村镇,以及交通拥堵的城市,对安全、可靠的专用校车存在刚性需求。然而,受运营模式、地方政策、安全责任认定等各种条件限制,校车发展面临重重关卡。
可见,刚性需求和现实运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那么,这种背道而驰的发展,如何才能“纠偏”?
在业内人士看来,校车推广之路仍然任重道远。“校车市场的刚性需求还是客观存在的,但目前仍然缺少政策层面的拉动。”某客车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公交市场,特别是新能源公交客车,正是由于财政补贴等利好政策的助力,才得以快速发展。而校车虽然需求很大,但在没有进一步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后期增长、普及的难度仍然较大。”
“校车资源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改善学生的运输服务是社会和行业的共同责任,应正视基层的实际需求,积极鼓励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规范校车管理,提升校车安全。此外,企业也应探索出适应市场发展的运营模式,整合资源,以提高校车利用率。”王健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