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中国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应该是第一次领先国外品牌,使我们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张卓表示。刘宇瑞认为,中国车企“出海”,能否快速构建起对当地消费者心智与偏好的捕获机制将极为关键;同时,深度的本地化运营不可或缺,网络和数据安全也将是较大的挑战。
谈及供应链安全,朱明荣建议,一是要积极推动补链强链工作,形成产能备份和多元化供给方案;二是通过投资和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快核心技术攻关;三是深耕基础学科研究,为核心技术攻关蓄积能量。
“电动汽车融合了生态、系统、软硬件,已不止是车,而是场景化的概念。我们走得越早、迭代越快,越能树立行业规则。”奇瑞捷豹路虎常务副总裁、IMSS常务副总裁马振山表示,“由此可见,国家推行电动车确实是极其前瞻性的决策,趁着对手没有布局,我们赶快趟出一条路,实现换道超车。”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全球汽车产业生态已发生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在日前举行2022中国汽车论坛上,来自车企、行业机构、咨询机构的嘉宾就此展开研讨。
扬帆海外“走出去”
“目前来看,中国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应该是第一次领先国外品牌,使我们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我们的产品,无论是座舱,还是外观、性能都具有较大优势。”比亚迪汽车海洋网销售总经理张卓表示,尽管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才刚刚呈现爆发态势,但预计2024年就将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销售毛利会逐渐趋向于零,转战海外也就成了持续“造血”的一大机遇。同时,打造品牌也必须要全球化。
在德勤管理咨询中国战略与业务设计合伙人刘宇瑞看来,六七年前,中国车企拓展海外市场的目的地国家,多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产品也都主打性价比,甚至为了销售可以做“贴牌”。而“现在谈出海,欧洲是很大的桥头堡,大部分的需求都是电动车产品的出口。这种明显的对比,一定程度上可以映射到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历程。”
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产品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并且从新能源市场来看,固定的竞争格局尚未形成,中国车企仍有着极大机会。但同时刘宇瑞认为,中国车企“出海”,能否快速构建起对当地消费者心智与偏好的捕获机制将极为关键;同时,深度的本地化运营不可或缺;而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而言,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将是较大的挑战。
对此,张卓表示,中国车企在拥抱全球化的过程中,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物流运输等都将是极大的影响因素。另外,对于国际市场而言,供应链安全是个大问题。“现在不是缺一个芯片的问题,上半年缺的是转向管柱,马上面临是轮胎没有了,国外的供应跟不上,缺的东西还挺多。”
打造韧性、安全供应链
谈及供应链安全,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建议,一是要积极推动补链强链工作,形成产能备份和多元化供给方案。积极利用行业资源和生态链内企业资源,设置专项攻关计划,补齐核心技术、关键材料等领域短板。二是通过投资和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早日实现技术突破。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与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协作,构建新型研发机制和体系。三是推行核心技术攻关的长期主义,深耕基础学科研究,为核心技术攻关蓄积能量。可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实施开展联合攻关,分工协同形成最终的合力。
“企业得有自己的预案,”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总经理吴涛也表示,“面对可能出现的‘灰犀牛’”或者‘黑天鹅’,主机厂必须都有避险的方案,或将其考虑到战略中。”
吴涛认为企业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聚焦,将资源聚焦在最关键、最亟待掌握的核心技术、研发上;二是开放合作,扩大朋友圈,在跨界融合下共同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合作方式;三是人才,这将是整个闭环最为关键的一环。
对于打造具有韧性的供应链,刘宇瑞表示,相比于原先追求物理网点的布局,现在寻找供应链伙伴,更多是着眼能力的布局,包括伙伴在专项领域的能力,以及随时响应车企产销变化的能力;同时,不能一味追求低库存、低成本,要考虑备份问题;还需实现供应链体系在流程机制上的柔性串联,以及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尽管面临挑战,但在新时代之下,中国汽车产业也正面临着波澜壮阔的战略机遇。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将成为中国车企未来提升自身实力,进一步“走出去”的重点考量。(中国经济网 记者郭涛)